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国家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表》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0:35:25  浏览:903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表》的通知

国家旅游局


关于印发《国家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表》的通知


各司(室),旅游协会,各直属单位:
  《国家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表》经2010年第5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国家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表

主管司室
业务名称
序号
信息名称
序号
指标名称 

办公室
政策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



工作总结
1
局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1
政务公开工作情况

2
政务公开工作打算

3
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

情况报告
1
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1
基本情况

2
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3
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综合司
公共服务
1
公共服务的相关规划



2
公开服务的相关标准



3
公共服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旅游消费政策
1
国家旅游消费政策和措施

(待定)

旅游休闲度假
1
旅游休闲发展年度报告
1
休闲产业发展年度情况

2
居民休闲消费年度情况

2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有关情况
1
纲要编制工作进展

2
纲要有关实施措施解读

3
休闲度假相关标准
1
(待定)

假日旅游
1
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趋势预测
1
市场特点

2
出游热点

3
消费趋势

2
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
1
概况

2
主要城市和景区信息

3
交通和住宿信息

3
黄金周假日旅游出行提示
1
安全提示

2
消费提示

4
黄金周假日旅游通报
1
概况

2
投诉和安全信息

3
主要城市和景区信息

4
交通和住宿信息

5
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情况
1
市场总体情况

2
市场特点

6
小长假假日旅游市场情况
1
市场总体情况

2
市场特点

旅游安全
1
旅游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通知、通报



2
旅游安全工作情况

























涉旅突发

事件信息
1
预案发布



2
预警信息
1
时间

2
地区

3
级别

4
建议

3
突发事件月报信息
1
时间跨度

2
事故数量

3
死亡人数

4
受伤人数

5
特点分析

6
趋势预测

4
突发事件季报信息
1
时间跨度

2
事故数量

3
死亡人数

4
受伤人数

5
特点分析

6
趋势预测

5
突发事件年报信息
1
时间跨度

2
事故数量

3
死亡人数

4
受伤人数

5
特点分析

6
趋势预测

旅游救援
1




旅游保险
1
旅游保险相关政策、法规和通知、通报



2
旅行社责任保险投保情况
1
旅行社名称

2
许可证号

新闻宣传
1
新闻宣传主题
1
新闻发布时间、地点、主题

信息化建设
1




设立中国旅游日
1
设立日期
1
日期方案

2
最终批准日期

2
标识和口号

(待定)

3
有关活动

(待定)

政法司
行政法规
1




部门规章
1




旅游政策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市发〔2009〕34号)



旅游统计
1
入境旅游月度情况
1
入境旅游人数

2
过夜旅游人数

3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2
地方接待入境旅游月度情况
1
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

2
接待入境旅游者人天数

3
国内旅游季度情况
1
国内旅游人数

2
国内旅游收入

4
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情况(年度)
1
外汇收入

5
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年度)



6
入境游客抽样调查分析(年度)



7
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年度)



旅游科研





国际司
宣传推广
1
国内宣传推广活动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活动内容

2
国际宣传推广活动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活动内容

市场开发
1
国内市场开发活动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主题内容

4
需办事项

2
海外市场开发活动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主题内容

4
需办事项

对外合作交流
1
局领导外事活动会见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人员

4
内容

2
ADS开放实施国家信息
1
时间

2
地点

3
人员

4
内容

行政审批
1
外国政府驻华旅游办事处机构审批管理信息
1
时间

2
受理情况

3
结果通知

规 划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
长春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奖励在推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速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奖励的范围包括: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采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管理以及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等并取得突出成绩的。
第三条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和生物新品种等),属于:省内先进水平或者经过实践证明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
(二)在推广、应用、转化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三)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四)在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中,获得的科学技术成果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五)在科学技术管理和标准、计量、科学技术情报等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第四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下列四等:奖励等级 荣 誉 奖 奖 金
(元)一等奖 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和证书 10,000二等奖 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和证书 5,000三等奖 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和证书 3,000四等奖 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奖状和证书 2,000
第五条 对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特殊贡献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授予特等奖,其奖金额高于一等奖。
第六条 成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批准和授予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一个单位完成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按照隶属关系逐级上报,由市主管局或县(市)、区科委进行初审,合格的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由主持单位组织联合上报,如其中某个单项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也可单独上报,其审批程序同前。
(二)市级学术团体可向市有关部门推荐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经有关部门初审后,合格的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三)个人完成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由所在地的县(市)、区科委负责初审,合格的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第八条 经批准的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在授奖前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由有关初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裁决;无异议,即行授奖。
第九条 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批准授予的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基金中列支。
第十条 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得重复发放。如获奖项目经过上一级评审委员会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其奖金只发给差额部分。
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应当按照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不得搞平均主义。
第十一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获奖的科学技术进步项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应撤销其奖励,退回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11月6日

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3年6月24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强对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相互配合,做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观测环境的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地震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
县级以上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观测环境的义务。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观测环境。
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国家对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没有具体规定的,由地震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实测确定。
地震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分布地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及其变动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书面通报同级规划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向社会公布。
地震部门应当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的适当位置设置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四、地震台(站)等地震监测设施应当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应当纳入城乡规划。
规划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规定,对不符合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规划部门不予批准。
五、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而又必须建设的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设计前征得地震部门的同意,并按照国家规定采取补救措施,迁建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增建抗干扰工程。迁建地震监测设施的,新旧台(站)址地震对比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影响地震观测环境,涉及国家级地震台网和省级地震台网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省地震部门的同意;涉及其他地震台网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设区的市地震部门的同意。
六、因建设工程危害地震观测环境而迁建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增建抗干扰工程,必须保证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达到观测技术规范要求。所需搬迁、选址、征地、新台(站)基建(包括监测设施和辅助设施)、新台(站)对比观测仪器设备购置及安装、对比观测和试运行及新增的维护,以及需增加的抗干扰工程建设等费用,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迁建地震监测设施造成地震观测资料中断的,地震部门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不能采取补救措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资料年限和管理费用给予补偿。
七、禁止下列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采石等产生振动的活动,干扰地震计正常记录的;
(二)在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放钢、铁等铁磁性物质或者架设高压输电线,干扰地磁仪器正常记录的;
(三)在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抽水、蓄水,干扰地形变仪器正常记录的;
(四)在地电布极区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埋设非绝缘金属管道或者线路、抽注水和开沟挖坑等活动,干扰地电仪器正常记录的;
(五)未经设区的市以上地震部门同意在地震观测井(水点)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开采地下水或者注水,干扰水化学、水物理仪器正常记录的;
(六)在地形变观测的山洞顶部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破坏植被或者进行土石开采,影响山洞正常温湿度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八)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由地震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九、有本决定第七条所列行为的,由地震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决定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地震、规划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决定行为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十一、本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